第1565章 媒体宣传

零点浪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花粉文学 www.hfwx.net,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不管是人口还是繁荣程度,三亚在这个时代的南海地区肯定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大城市,但实际上三亚城区面积并不算太大,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民间的八卦传播速度也会相当的快。马打蓝人在胜利堡门口展示金砖的举动不过片刻工夫,消息便已经传到了某些对此特别敏感的部门。

    “荀鹏程,别打瞌睡了!有事做了,你赶紧去一趟胜利堡!”

    荀鹏程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醒过来,看了一眼站在面前唾沫横飞的报社主编徐正业,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别坐着了,你跑快点,待会儿去晚了就没了!”徐正业一边说一边挽住荀鹏程的胳膊,将他从藤椅上拉起来:“听说有人运了两车金子去胜利堡大门外面搞事,你赶紧过去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这里给你留两百字的版面,赶在下午两点前出稿,还来得及印刷,你抓紧时间啊!”

    荀鹏程迷迷糊糊地应了一声,便被徐正业半推半拽地出了报社,直到中午的炙热阳光照射在脸上,他才从刚才的半昏迷状态彻底清醒过来。他虽然不喜欢跑这种外勤新闻,但也知道报社目前的确是没有人手,主编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只能强打起精神,顶着日头往胜利广场的方向去了。好在报社所在地离胜利广场极近,倒是无需再叫人力车了。

    今年已经是荀鹏程入籍海汉的第三年了,但日子却远没有他来之前所预想的那么好过。他是天启年间中的秀才,之后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广东老家又没什么好的出路,庸庸碌碌地在乡下当了两年教书先生。当时正好遇到驻广办招募大明读书人到三亚落户,除了入籍之外还给出了数目不小的安置费,还有机会被分配去当官。荀鹏程经不住别人的劝说,便咬牙收拾行李来了三亚,想要搏个好前程。

    荀鹏程初到三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抱负打算的,他自认也算是饱读圣贤书,这海汉连读书人都没多少,到了这边要当个知县什么的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但现实却并不像他想象的这么简单,海汉的控制区内的确需要大量读书人来充实各种岗位,但对于要分配到地方上做官的人却有一定的要求,而荀鹏程偏偏就不太合格。

    荀鹏程学的是经史子集,一脑门子全是儒家学说,对于政务的实际操作几乎是一窍不通,就只能先送去培训。但他又习惯把程朱理学那套东西奉为圭臬,对于海汉所倡导的执政理念并不是特别认同,在学习期间对于海汉导师所传授的理论有所抵触。于是结业考试的时候,荀鹏程的考核成绩自然也就未能达到入职的要求,最终没有被分配到国家机关部门中去任职。

    几经辗转之后,荀鹏程被分配到了宣传部下属的《海汉时报》报社当一名实习记者。如果他能把握好这个机会,从记者慢慢往上爬,几年之后弄到一个有职称的高级职位也不是不可能。但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荀鹏程在某次撰写的新闻稿件中对海汉出动军队占领原属于大明的舟山群岛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举有趁火打劫之嫌。

    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稿件自然没能通过上级编辑的审稿,而荀鹏程也因为思想意识不合要求,后来不久便被报社找个理由给开除了。

    不过好在海汉立国之初,工作机会是真的非常多,特别是像荀鹏程这种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即便不能在国有企事业部门做事了,出来也一样很容易就能找到新的饭碗。正好他对报社这行也算是熟门熟路了,而此时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私人出资开办的纸媒,荀鹏程便凭着自己曾在官媒工作的经历,投到了《三亚快报》的旗下。

    这《三亚快报》发行量和发行范围都远远无法与官媒《海汉时报》相比,主要只是在三亚市区发售,一般三天一期。《三亚快报》的发行量也不可能像官媒那样大,每期只有从四五百份到两三千份不等,这主要是看当期有没有什么爆炸新闻而定。比如去年海汉海军与西班牙舰队在三亚外海展开战斗,《三亚快报》赶在官媒之前刊发了战况消息,结果那一期加印的三千多份报纸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被哄抢一空了,识字不识字的市民们往往都会乐意买一份回去做个纪念。

    当然了,以《三亚快报》这样的发行量来说,扣去人员经费和印刷发行的成本,报社顶多能把账目做平就算业绩不错了。而报社的盈利部分,就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了。这份报纸上大约有三分之一还多的版面,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内容。至于广告的价格,自然是跟每一期的发行量挂钩了。

    虽然《三亚快报》的行业地位根本没法与《海汉时报》这样的官媒相提并论,但作为荀鹏程个人而言,收入待遇倒是没有太大差距,毕竟现在的报社相对规模小,主编加记者和排版工一共才七八号人,因为发行量较小,连印刷都是外包的。所以通过广告获得的盈利摊到他们这几个人头上,其实还是有点赚头的。

    主编徐正业是崇祯二年就来这边的老移民了,虽然在大明的时候跟荀鹏程一样是个秀才,但荀鹏程也不得不承认主编的专业能力要比自己强得多,不但能写能审,在三亚有方方面面的人脉,还能亲自下场给报社拉广告业务,换作是他去坐主编的位子,肯定不会有徐正业干得出色。所以虽然荀鹏程在报社里只能做个采编记者,但他平时倒也没有什么怨忿之心,来了海汉这么长时间,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重,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所以徐正业就这么把他赶出来去采访突发事件,荀鹏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出来之后便径直往胜利广场这边赶来。等到了广场上,根本不用向旁人打听,一眼就能看到胜利堡大门的方向已经聚集了至少三四百人在围观。

    荀鹏程心知这胜利堡乃是海汉国一等一的重地,其重要性大概不亚于大明京城中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在这地方搞事很快就会引来警察和军队清场,自己要是动作不快点,恐怕连根毛都看不到了。当下赶紧挤进了人群中,口中连道“借过”、“得罪”、“让让”,挤出一身汗之后终于是挤到了前排。

    到了前排他也不敢再继续往前拱了,面前站了数名黑衣警察,将围观民众隔离在外,这个时候谁不知好歹要再往前去,那些警察手里的橡木警棍可不是吃素的。荀鹏程当初才到三亚的时候,就亲眼见过一个闹事的移民被警察用橡木警棍教训的惨状。

    透过警察之间的缝隙,荀鹏程终于看到了这起事件的正主,几名肤色黝黑的外国人和两辆载着金砖的板车。其中一名看似头目的外国人,正与军警两路人马进行交涉。荀鹏程隔得太远,也没法听清那几人交谈的内容,当下便只能使出管用的手段,向旁边围观的路人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站在前排的大部分都是最早一批过来围观的人,当下便有热心人士向荀鹏程介绍起了事情的经过,说这几个送金子过来的汉子乃是南海马打蓝国来的使者,想要与我海汉国结盟,这两车金子便是见面礼了。

    荀鹏程还没来得及回话,旁边又有另一位热心人士纠正道:“不是结盟,人家运这金子是来买东西,只是首长们未必肯卖与他们。这帮人眼见没指望了,干脆就把金子拉到这里来表明决心了。”

    荀鹏程这才抓着机会见缝插针地问道:“他们打算要买什么啊?”

    那人压低了声音道:“依我之见,八成是军火,否则这马打蓝国隔三亚几千里之遥,运来这么多金子还能是买什么?总不是要央求首长们卖海南岛的地给他们吧!”

    “原来如此……”荀鹏程听到这话之后倒是信了几分。他到海汉这几年里因为工作的关系,倒也了解到一点海汉对外出售军火的讲究,也知道很多海汉军列装中的现役装备不会直接出售给外国,就算卖也是卖的性能打折扣的版本。而且就算如此,也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买到,只有少数与海汉关系密切的盟国,才有可能订购到军火。

    而且荀鹏程有次在聚餐时曾听徐正业提到过,海汉兵工出售给各个国家的军火看似型号一样,但其实并不通用。比如同样型号的步枪,枪管的口径,火药的配方,某些关键零件的尺寸,可能就有细微的差异。这样做就是确保卖出去的武器如果流失到第三方,那也能追根溯源查到是从哪里出的货,免得有些国家自恃与海汉关系良好,便不断向海汉采购军火,自己来当二道贩子获利。

    像这个远在几千里外的南海岛国,大多数海汉国民恐怕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国家的名字,很显然并非与海汉关系亲密的盟国,那么首长们不愿向其出售武器装备,那其实也是情理中的事。唯一让围观的民众觉得有点放不下的,便是两辆马车上耀眼的金子了。

    人家都把这么多金子运到自家门口了,也足见其诚意了,难道真放着这赚钱的买卖不做,硬生生把上门的客人赶走?海汉以商立国,国民也大多通晓商事,对此自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是赞同执委会的决定,但也还是不免有些叹息于这明明到了嘴边的肥肉,怎地还要主动放过。

    当下便有人低声议论,说这马打蓝国距离海汉如此遥远,即便卖些武器给他们也于大局无碍,难不成他们买了海汉的武器还敢来攻打海汉不成?

    也有人反驳说武器卖谁不卖谁,那是国之重策,岂是我们小老百姓说了算的,首长们如此选择,那自然是有充分的理由。这种论点倒是获得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肯定,毕竟首长们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便是在大事上从不犯错的智者,谁也不敢去质疑首长们的决定是否真的合理。

    当然了,在场还是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胆子,这个人便是荀鹏程了。当初他丢了第一份工作的原因,就是因为写了一篇质疑执委会和国防部的稿件。对此他一直是耿耿于怀,认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眼前这起事件,又让他本来已经平静许久的心开始有些蠢蠢欲动起来。

    “这个事要是写个平铺直叙的新闻稿,哪里能引得到什么关注,唯有剑走偏锋,方可吸引眼球!”荀鹏程一边听周围的人谈论这事,一边开始默默打起了腹稿。他知道主编给自己留的两百字版面多半是原本属于广告的版面,要是写不出个花来,没法给报纸增加销量,那搞不好连上报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时候有官员从胜利堡里出来,到这边与马打蓝人交谈了一阵,然后命人先将马车上的金砖重新遮盖起来,让警察驱散围观群众。没了吸睛的金砖,这戏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看热闹的民众逐渐散去,只有少数闲人依然在外围驻足观看事情发展。

    双方交谈了没多久,这两辆马车连同几名马打蓝人便随同那官员过了吊桥进入胜利堡,想必是要进行下一步的谈判了。荀鹏程见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东西了,便抓紧时间赶回报社,准备撰写新闻稿。

    “怎么样?有报道价值吗?”主编徐正业见他回来,便主动关心道。当然了,他所关心的对象并非荀鹏程,而是这起事件的新闻价值。

    荀鹏程点头应道:“有啊!主编能不能多给我一点版面?这事两百字怕是不够写的。”

    徐正业沉吟了一下才应道:“你先出稿让我看了再说。真要有料,上头版都行!”